飞行器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

章节 4
实验 2
关注人数 172
学习人数 172
使用高校 0

课程介绍

飞行器智能信息处理实验为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类选修课程,主要面向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大二、大三学生。教师在课堂上介绍飞行器所涉及到的智能化信息处理相关理论和具体工程实践步骤,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动手验证加深学生对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方向的了解,主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专业认识,并提高学生查阅资料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重点支持以下毕业要求指标点:

(1)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是机械类、电子类和力学类以及工程科学类与航天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知识及其技术科学体系。

(2)掌握航天类专业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强烈的工程意识,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计算机程序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较强的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航天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logo
授课团队
  • ...
    周付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航天信息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目标检测、跟踪与识别,多模图像配准与融合,真实场景三维重建,生物医学成像、图像处理与识别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总装863、国家863 计划等课题30 余项。曾获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在包括《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Pattern Recognition》等在内的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60余篇。主讲课程数字信号处理、机器智能导论、医学成像原理及应用等,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获北航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获北航十佳论文奖;2人获得校级硕士研究生优秀论文;培养的硕士研究生1人被评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1人被评为“全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
  • ...
    李露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航天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遥感、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图像分割、目标检测与识别、三维重建以及影像智能诊断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航工业产学研项目、航天运载火箭研究院等科研项目,一作在JBHI、IEEE TITS、ICIP、NEURO COMPUTING等国际期刊/会议发表论文十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主讲课程数字信号处理、飞行器智能信息处理实验、模式识别系列实验等,获评北航“蓝天新星”,获北航“凡舟”教学一等奖, 2022 北航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出版教材1部,校级教学成果奖6项,多次指导学生参与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获 2022 北京大数据技能大赛二等奖,2023 第十八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二等奖等。担任Frontiers in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期刊评审编辑,微电子学与计算机青年编委、CSIG生物医学图像专委会委员、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女科技工作者会委员,IEEE JBHI、CSVT、TMI、TITS等多个国际期刊和会议审稿人。
  • ...
    刘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航天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本科生限选课《数据结构》和《飞行器智能信息处理实验》、研究生专业理论课《医学影像物理学》等。主持教改1项,发表教改论文3篇(1篇EI检索、1篇三航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优秀论文);获2020年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020年北航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2019和2020年何鸿燊奖教金。在科研方面,围绕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成像和处理方面的应用,在三维成像、治疗计划设计以及影像引导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在IEEE T-MI等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23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17篇),单篇最高他引25次;申请发明专利10项,授权5项。相关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多套放射消融相关硬件设备和治疗计划规划软件并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和研究骨干参与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研究。研制的多套软件推广应用于包括北医三院、301医院在内的百余家三甲医院。相关成果申报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通过评审(排名第3)。